离开了政治,伊朗电影还剩什么优势?
长久以来,那些强调政治要给艺术让路,艺术无国界,艺术是纯粹的人似乎并不愿意承认艺术是政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口口声声说着艺术就是艺术,且以自己的标准为最高标准的人一举一动无不充斥着那种意识形态划界的龌龊行为。
一方面,他们通过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有悖于他们的意识形态的电影等艺术形式进行各种打压,最终,臣服者可以走进他们的圈子,甚至获得一定的地位,逆流者泽被排斥于这个艺术范畴之外,且被各种定义极限打压,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无国界的本质,艺术不是没有国界,艺术也不是没有标准,只要是有悖于我的国界跟标准,我统统不认为它是艺术的一部分。
以上,再来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同车异路》就充满了浓浓的嘲讽。这是一部讲述伊朗故事的电影,一个在伊朗国内犯了罪的年轻人在父母的帮助下想要偷偷的逃离伊朗,一路上随着他们距离伊朗边境越来越近,一车人的心情也就越来越五味杂陈。犯罪者本身感觉到的是压抑,压抑着自己不能舒缓的吐气,甚至于不能很好的与家人告别就必须快速的离开这里。而其他人的心情也各不相同。
母亲对于儿子的是留恋以及不舍,小儿子展现出来的是天真烂漫,因为唯一一个不知道真相的就是小儿子,他总是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有趣的事情上去。父亲行动不便,腿上打着石膏,但是对于眼前的这一切即将发生却没有如同母亲一样的不安,他依旧是处理着自己的所有的事物,仿佛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但是随着靠近边境,一切就都变得紧张起来。
在与偷渡的蛇头取得联系之后,一家人到了告别的时刻,父亲与大儿子单独在一起谈论了许久,母亲则是在一旁偷偷的哭泣,小儿子依旧是无忧无虑的玩耍着,而一觉醒来,一切都就都已经物是人非了。回城的路上一家人从开始的无话可说到后来的引吭高歌,这究竟是为了庆祝离开,还是为了庆祝回来,这一切不得而知,留给观众的是茫茫的漫无边际的戈壁,伊朗正在慢慢重新靠近。
这部影片有多有趣,当然,这是不成立的,这并不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但这是一部优秀的充满着意识形态的作品,一种宣传作品。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同车异路》为我们展现了伊朗国内民众们对于伊朗现有的政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西方世界欢迎的态度,至于说伊朗的普通民众们欢迎与否,这并不是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考虑的事情。
这种圣母的惺惺作态就如同一个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可以随意评断他人的生活是一样的,长久以来在文化界占有着主要话语权的西方世界对于自己所认同的一切就都有着某种赞赏,即使是这种赞赏的个体以及个体的作品有多不堪,但只要是你政治正确,那么一切就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这是一种政治场景,观众们还是会理解的,因为政治就是政治,政治是有明显的划界的,但是这种场景却恰恰展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电影当中,还是我们所标榜的艺术无国界的电影当中,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艺术还真的无国界吗?
艺术是否无国界,并不在于艺术家创作的的作品究竟是好是坏,而是在于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们的直接判别。他们认为你的作品是好的,是迎合了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那么你得这部作品即使是质量不高,也能收获赞誉,否则,你得作品会被人定义为垃圾,定义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等不好的词汇。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人站出来说,这是一部好作品,因为没人听。
同理《同车异路》是一部完全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包装的伊朗电影,之所以它能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原因在于本片的一切逻辑设定完全符合西方世界对于伊朗现有政权的定义。作为被西方世界定义的邪恶国家,伊朗的中产阶级们就应该逃离,伊朗的儿童就应该醉心于蝙蝠侠,伊朗的青年人就应该朝着欧美胜利大逃亡。
这是一部在内容上清汤寡水的电影,甚至于将很多场景都赤裸裸的写满了对于伊朗现有生活状态的嘲讽。走向逃亡的路上,最终的边界地区是一片牧场,充满着自由的气息,而回程的路上则是一片茫茫的戈壁,城市隐匿在黄沙里,人们看不清自己。如果电影的划界是意识形态,那么这些所谓的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电影节们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交流意味着否定自己迎合别人,那么无国界艺术还有什么用?我们期待的电影,应该仅仅只是电影吧。
……
你好,再见
离开了政治,伊朗电影还剩什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