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被捕后,派谁去稳定上海?叶剑英推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上将
1976年10月7日,国庆的“余温”还没散去,中共中央就召集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以及南京、武汉和济南三大军区的负责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此时国内的政治局势尚不稳定,中央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要立即派出工作组来接管上海,而这个领导这个工作组的,必须是中央能够信得过的人。
但这个多事之秋,究竟应该派谁去稳定上海呢?
众人为此焦灼不已,这个时候,还是叶剑英站出来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也深得毛主席的赏识,为人可靠。
叶剑英十分笃定的表示:“他是绝对信得过的人。”
这个人究竟是谁?叶剑英为何会这么信任他呢?
1976年10月6日,随着“四人帮”的彻底倒台,上海的局势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因为先前不少人都曾在上海任职,上海作为一个临海大都市,距离北京又比较远,因此就算是中央,也有些鞭长莫及。
眼看上海的局势越来越乱,面临着失控的情况,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了会议,商量究竟应该如何结束上海这样混乱的局面。
会议一开始,华国锋就十分紧张地表示:“现在上海的群众和工人已经全部组织起来了,但是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现在也要看看究竟应该如何引导他们?”
对于要接管上海这件事,众人心中还是有些忐忑,因此在第二天,中央特意约见了周纯麟,详细了解了上海的状况。
在了解了上海的情况之后,所有人都十分震惊,他们没想到上海已经到了中央不得不插手的程度。
此时毛主席病重在床,为了尽快解决这件事,10月12日,他们再次在北京玉泉山叶剑英的住处再次召开了会议。
这个时候,谁去上海比较合适?谁又能镇得住上海的场子?众人对此都一筹莫展。
叶剑英见他们都是一脸为难,干脆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依我看,要派一位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都能镇得住台的人。”
他在面面相觑的众人中扫视了一圈,指着一个人说道:“我看苏振华同志能够担得起这个重任,他资格老,态度也很坚决,让他去,我是放心的。”
苏振华也没想到,叶老总竟然会将这个重任交给他,但在这个国家需要稳定的时候,他义不容辞的点头同意了这件事。
后来毛主席也称赞道:“上海有海军东海舰队的基地,苏振华去上海,工作起来也方便。”
其他人对于叶剑英的决定,自然也是纷纷点头同意,毕竟苏振华的能力,众人也是有目共睹的。
苏振华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一个普通的家庭房,1030年才加入了工农红军,并在这一年8月正式加入了共产党,被朱德亲自改名为苏振华,意为“振兴中华”。
苏振华刚加入共产党,党内就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民党的步步紧逼,党内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失败。
苏振华义无反顾的跟着红军踏上了长征的道路,长征路上困难重重,可是苏振华总能带着队伍化险为夷,顺利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苏振华摇身一变,又成为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大队长,在学校中,他竭尽所能的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为抗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40年6月,苏振华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八路军115师343旅的政委,冲锋陷阵苏振华向来在行,做政治工作也是不在话下。
在他的带领下,343旅始终奔走在抗日战争前线,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升任为冀鲁豫区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在1945年成为了第一纵队司令,他和杨得志鼎力合作,被人们称为杨苏部队。
虽然“杨”在前,“苏”在后,但是杨得志却说:“杨苏,杨苏,主要的还是苏,‘杨’只是拉纤的,‘苏’才是掌舵的,只要掌舵的还在,一纵队就一定会打胜仗。”
解放战争中,苏振华虽然和杨得志分开,但是他们依旧在各自的队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苏振华先后参与了南渡黄河、鲁西南战役,解放了郑州、开封,还参加了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就被任命为贵州省第一任省长,此时贵州省内原本还有一些残留的敌军实力,而苏振华做事又是个雷厉风行、十分果断的人,仅用了40多天的时间,苏振华就几乎解放了贵州全境。
贵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之后,苏振华就投入到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建设中,对他来说,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让全部的贵州民众能够吃得上饭。
在苏振华的带领下,贵州也开始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凭借着出色的能力,苏振华在1953年又被调到了北京,成为了海军政委。
海军中的一切都让苏振华感到十分陌生,可是这并没有难倒他,苏振华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空闲的时候他就埋头学习,努力补习海军的业务,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他很快就熟悉了海军的工作。
从带领军队的角度来说,苏振华参加过大革命,又亲自指挥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思想,都是十分出色且坚定的。
从地方工作经验来说,苏振华在贵州工作过,不仅平定了贵州的匪乱,还将贵州的发展拉上了正轨,深得毛主席等人的信任。
因此由他来负责上海的事务,也算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振华对于党组织是绝对忠诚的。
从1967年,苏振华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被迫夫妻分离,孩子们也纷纷去往其他地方,一家几口人纷纷断了联系。
这个时候,是周总理等人出手帮忙,苏振华才能够重新回到中央工作,也得以和自己的妻子卢迪伦一级孩子们团聚。
可是团聚后没多久,他又被带到了湖南,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一直到“九一三事件”爆发之后,苏振华才回到了中央工作。
有着这样一段经历的苏振华,心中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周总理一声令下,他就能够立刻投入到上海的工作中。
此时苏振华还没来得及到上海上任,上海的民众们就纷纷自发走上街头,开始了自发组织的抗争。
但是也有不少流氓地痞等人混在普通群众中,一直不停地制造混乱,导致上海本地的民众们人心惶惶。
事不宜迟,苏振华当即带领工作组奔赴上海,开始展开工作。
上海的民众们似乎也没有想到苏振华竟然会来得这么迅速,一时间,不少人感到兴奋不已,只等着苏振华给自己安排工作。
而苏振华的工作方式依旧像原来一样雷厉风行,他刚到上海,就直接宣布了中央的决定:“中央根据上海的情况和你们的要求,专门派工作组到上海,现在工作组由我们三个人领导,请你把你从北京回来后的工作情况汇报一下吧!”
原本负责上海工作的马天水被苏振华问了个措手不及,只好将自己所做的工作一五一十的汇报了一遍。
听完马天水的汇报,苏振华心中也大概有了数,他接着表示:“我们工作组主要是了解工作情况的,上海市委还是继续正常工作,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出了什么事情,还是需要你们负责的。”
听到这句话,马天水这才擦掉了头上的冷汗。
当然,在调查工作推进的同时,苏振华也没有闲下来,他把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请到了上海,让他们加强在上海地区的警戒工作,避免这期间出现什么意外。
同时上海的民众和工人们,也感受到了上海局势的变化,他们也减少了大规模的活动。
廖汉生
从苏振华带领的工作组进入上海之后的两天时间内,上海的局势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对于苏振华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带领着工作组的成员们,昼夜不停地工作者,收取来自各方的工作情况,然后进行汇总,上报中央,再将工作重新安排下去。
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中,苏振华时常忙碌的走来走去,或者是埋头坐在一堆堆的文件中,皱着眉头看着这些工作汇报,思考着后续的工作应该如何安排才能够最大程度而安定上海。
与此同时,苏振华虽然说着上海市政府额工作照常进行,但是他却一直默默的关注着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情况。
10月26日,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的苏振华心中大致有了数,他将上海的工作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给中央只好,中央当即做出了改组上海市委和市革委会的决定。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10月27日,苏振华带领工作组,在上海锦江饭店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议,众人的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同时苏振华强烈要求,马天水等人一定要参加会议,毕竟身为上海的领导人,他们对于上海的局势是最清楚不过的。
在马天水等人对工作作了相关的报告之后,苏振华才确定,上海的局势是真的稳定下来了。
但是虽有人都清楚,虽然局势稳定下来,但是暗中却还有不少人在虎视眈眈,苏振华虽然没有明说,对这一点却也是心知肚明。
苏振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上海原来的相关人员进行监护清查,上海政府经过这样的审查,终于恢复了正常发展。
苏振华也不负重望,没有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让上海回到了正轨。
这时人们不得不佩服叶剑英元帅的深谋远虑,也感慨苏振华的能力之强悍。
在苏振华的安排下,上海的工业生产也很快就恢复了,原本上海就是一个发展的较为迅速的城市,苏振华将原本在地方工作的经验稍微改进,上海的工业产值便开始逐渐攀升。
随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上海的发展也越发迅速,苏振华眼睁睁看着上海从一个不出名的城市,逐渐朝着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发展,上海的发展速度无疑是令他感到惊讶的,但同时苏振华也是欣喜的。
中国的发展原本正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今有了更好的发展,换做是谁都会为此感到高兴吧。
遗憾的是,苏振华还没来得及多看一眼上海的盛况,就因病去往了北京医院,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到上海。
1979年,苏振华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老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舍己为国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的敬仰和怀念。
四人帮被捕后,派谁去稳定上海?叶剑英推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上将